農機企業要如何抓住擴大內需戰略這波紅利
近日,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《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(2022—2035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綱要》)。其中,“十四五”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之一是:提升供給質量,國內需求得到更好滿足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重大進展,農業基礎更加穩固,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,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,實體經濟發展根基進一步夯實,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速推進,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,創新能力顯著提升,產業基礎高級化、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,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不斷增強。
在積極促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部分就提到,大力發展現代農業。持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,加快建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、生產體系、經營體系,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。健全農業支持保護制度,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,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、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。優化農業生產結構,擴大緊缺農產品生產。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,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和地力恢復,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。推動畜牧業轉型升級,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,強化動物疫病風險防控,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。推進水產綠色健康養殖,規範有序發展海洋漁業。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,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能化。推動發展智慧農業。
這其中涉及到的畜牧水產養殖裝備、智能化農機等也正是農機行業補短板的主攻方向。而推動制造業的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展之路,也正在被不少農機企業所踐行。
農機產業中也不乏中國一拖這樣的產業鏈鏈主企業,而他們更需發揮作用,帶動更多企業、調動更多資源來攻克“卡脖子”技術及補短板問題。
近幾年,也有不少企業開始苦練內功,提升技術、升級生產線,讓部分產品開始逐步打破國外壟斷。這波紅利,應該已經開始顯現,但想要抓住,還需要根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。
在加快建立公平統一市場部分提到,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。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,建設高效規範、公平競爭的國內統一市場,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,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。健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,全面提升市場準入效能。
針對於這部分,經過了3年疫情,不少企業在後市場部分也必然會有所感悟。作爲制造業企業,可能還沒有挖掘出屬於自己的“藍海”。但企業的轉型升級也不能僅僅停留在研發、生產階段,還需要有更長遠的考慮。